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二十二章十万jin士(1/10)

本站新(短)域名:ddshuwu.com

第二十二章 十万进士



一条大河,一直与一片厚厚的云层相伴随。

大河应该gan谢云层:长久掩荫,定期下雨,使之永不干涸。

但是,大河也有可能产生抱怨:每一dao波光都是你的云影,不知dao在你的云影之外是否还有更辽阔的天宇?

——这是一zhong比喻。大河,比喻中国文化;云层,比喻科举制度。

自从建立科举,中国文化就与它大规模地亲密往来,后来它也成了中国文化的一bu分。多少文人向它奔去,再也没有回来;多少文人终于返回,魂魄还在考场;多少笔墨受它熏陶,变成qiang大遗传…

学术界在研究文化传承的时候,总是习惯于把目光集中投向学说、学派、chaoliu、人wu。其实,比这一切更重要的是制度。制度一旦确立并被有效执行,那么,一个大国的行政力量就会转化成空间力量、时间力量和社会心理力量,使文化传承成为铁的事实。

中国历史上,企图成为制度的文化主张很多,但真正有效的很少。第一项,应该是秦始皇定下了统一全国文字的制度:“书同文。”汉武帝也想建立“罢黜百家,独尊儒术”的制度,但他毕生戎ma倥偬,缺少实际执行的可能,结果只是成了一zhong倡导而已。真正成为一zhong庞大的制度而行之全国、行之千年的,便是科举制度。

科举制度是人类奇迹。世界上那么多伟大的古文明为什么都一一灭亡?除了历史教科书中说的那些原因外,还有一个更要命的原因:辽阔的领土缺少大量guan理者。在一代开国雄主萎谢之后,这个问题更为严重。对此,中国居然找到了解决的办法。从公元六世纪末开创的科举制度,通过文化考试选ba各级官吏,时间、地点、程序、内容、法禁都严格规定,居然实行了一千三百多年。这在宏观上创造了两大正面效果:第一,中国虽大,却能够源源不断地涌现chu一批批官吏资源guan理各方,使中华文明始终未因彻底失序而溃散;第二,普及了一zhong“以文取仕”的全民共识,而范围又没有太多限制,极大地提升了整个社会崇尚文化的气氛。

当然,负面效果也是ju大的。例如,科举制度使中国文化成了官场的附庸,两者密不可分。结果,文化的创新能力、批判能力、哲思能力、mei学能力被大幅度取消。更严重的是,这zhong制度在中国文人中造就了一zhong“科举人格”习惯于忍耐、苦熬、投机、ba结、矫情,满口dao义却远离dao义,你死我活却貌似斯文,等等。

中国千余年的文风、文气、文脉,在很大程度上也被科举制度所左右。影响之shen,可谓shen入骨髓,于今未消。

因此,要研究中国文化,万不可躲过科举制度。



让我们先回到十九世纪末尾、二十世纪开端那几年。

在那儿,一群tou悬长辫、shen着长袍ma褂的有识之士正在为中华民族如何进入二十世纪而高谈阔论、奔走呼号。他们当然不满意中国的十九世纪,在痛切地寻找中国落后的原因时,首先看到了人才的缺乏,而缺乏人才的原因,他们认为是科举制度的祸害。

他们不再像前人那样只是在文章中议论议论,而是shengan时间jin迫,要求朝廷立即采取措施。慈禧太后在一九○一年夏天颁布上谕,改革科举考试内容,有识之士们认为科举制度靠改革已不能解决问题,迟早应该从gen本上废止。一九○三年的一份奏折中说:

科举一日不废,即学校一日不能大兴,士子永远无实在之学问,国家永无救时之人才,中国永远不能进于富qiang,即永远不能争衡各国。

这些英气bobo的冲决xing言词,chu于何人之口?一位科举制度的受惠者、同治年间进士张之dong,而领tou的那一位则是后来让人不太喜huan的袁世凯。

于是大家与朝廷商量,能不能制订一份jin凑的时间表,以后三年一次的科举考试每次都递减三分之一,减下来的名额加到新式学校里去,十年时间就可减完了。

用十年时间来彻底消解一zhong延续了一千多年的制度,速度不能算慢了吧,但人们还是等不及了。袁世凯、张之dong他们说,人才的培养不比其他,拖不得。如果现在立即废止科举、兴办学校,人才的chu来也得等到十几年之后;要是我们到十年后方停科举,那么从新式学校里培养chu人才还得等二十几年。但是,中国等不得二十几年了——“qiang邻环伺,岂能我待”!

这笔时间账算得无可辩驳,朝廷也就在一九○五年下谕,废除科举。

二十世纪的许多事情,都由于了结得匆忙而没能作冷静的总结。科举制度被废止之后立即成了一堆人人唾骂的陈年垃圾,很少有人愿意再去拨弄它几下。唾骂当然是有dao理的,孩子们的课本上有《范进中举》和《孔乙己》,各地的戏曲舞台上有《琵琶记》和《秦香莲》,把科举制度的荒唐和凶残表现得令人心悸,使二十世纪的学生和观众gan觉到一zhong摆脱这zhong制度之后的轻松。但是,如果让这些艺术作品来替代现代人对整个科举制度的理xing判断,显然是太轻率了。

科举制度在中国整整实行了一千三百年之久,选bachu了十万名以上的进士,百万名以上的举人。这个庞大的群落,当然也会混杂不少无聊或卑劣的人,但就整ti而言,却是中国历代官员的基本队伍,其中包括着一大批极为chuse的、有着高度文化素养的行政guan理专家。

科举制度后来积重难返的诸多mao病,其实从一开始就有人觉察到了,许多智慧的tou脑曾对此进行了反复的思考、论证、修缮、改良,其中包括我们所熟知的韩愈、柳宗元、欧yang修、苏东坡、王安石等等。不能设想,这些文化大师会如此低能,任其荒唐并shenti力行。



谈论中国古代的科举制度,有一个惯常的误会需要消除,那就是,在本质上,这是一个文官选ba制度,而不是文学才华和学术能力的考察制度。明白了这一点,对它的许多抱怨就可能会有所缓和。多数状元诗文不佳,学问不shen,这当然是真的,但zuo官,本来就不太需要那些东西。

我们应该从另外一个角度来想一想,如果不是科

本章尚未读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