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荣辱(5/5)

;尝尝它,嘴里甜甜的;吃了它,到很舒服;那就没有谁不抛弃这豆叶糟糠之类而求取那细粮了。现在是用那古代帝王的办法和仁义的纲领,来帮助人们合群居住,帮助人们得到保养,帮助人们得到服饰,帮助人们得到安全和稳定呢?还是用那桀、跖的办法?这两办法是相悬殊的,它们难只是那细粮和糟糠的悬殊么?然而人们竭力搞桀、跖的这一而很少去搞古代帝王的那一,为什么呢?就是因为:浅陋无知。浅陋无知,实在是天下人的通病,是人们的大灾大难啊。所以说:讲究仁德的人喜理告诉给别人、榜样给别人看。把理告诉给他们,榜样给他们看,使他们顺从,使他们明智,使他们遵循仁义之,向他们反复重申,那么那些闭的人很快就会开窍,孤陋寡闻的人很快就会界开阔,愚蠢的人很快就会聪明了。这些事情如果不,那么商汤、周武王这样的贤君在上位又有什么好?夏桀、商纣王这样的暴君在君位又有什么损害?商汤、周武王在,那么天下随之而安定;夏桀、商纣王在,那么天下便跟着混现像这样的情况,难不是因为人们的情原来就可以像这样、也可以像那样的么?

人之常情:吃东西,希望有味佳肴;穿衣服,希望有绣着彩纹的绸缎;行,希望有车;又希望富裕得拥有绰绰有余的财产积蓄;然而他们一年到、世世代代都知不足,这就是人之常情。所以现在人们活着,知畜养狗猪,又畜养羊,但是吃饭时却不敢有酒;钱币有余,又有粮仓地窖,但是穿衣却不敢穿绸缎;节约的人拥有一箱箱的积蓄,但是行却不敢用车。这是为什么呢?这并不是不想要啊,这岂不是他们作长远打算、顾及以后而怕没有什么东西来继续维持生活的缘故么?于是他们又节约费用、抑制望、收聚财、贮藏粮以便继续维持以后的生活,这为了自己的长远打算、顾及今后生活,岂不是很好的么?现在那些苟且偷生、浅陋无知之辈,竟连这理都不懂;他们过分地浪费粮,不顾自己以后的生活,不久就消费得光而陷于困境了。这就是他们不免受冻挨饿、拿着讨饭的瓢儿布袋而成为山沟中的饿死鬼的原因。他们连怎样过日都不懂,更何况是那些古代圣王的思想原则,仁义的纲领,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的理呢!那些原则、纲领之类本来就是治理天下的重大规划,是要为天下所有的人民从长考虑、照顾到以后的生计从而保住孙万代的;它的传已很长久了,它的蕴积已厚了,它的丰功伟绩已很遥远了,如果不是顺从它、通它、学习它、实行它的君,是不能够理解它的。所以说:短绳不可以用来汲取井中的泉,知识不到家的人就不能和他论及圣人的言论。那《诗》、《书》、《礼》、《乐》的理,本来就不是平庸的人所能理解的。所以说:通了其一,就可以通其二;掌握了它们,就可以长期运用;将它们推而广之,就可以类旁通;经常想想它们,就可以平安无事;反复遵循它们清楚它们,就更喜它们。用它们来调理情,就能得到好;用它们来成就名声,就会荣耀;用它们来和众人相,就能和睦洽;用它们来独善其,那就能心情快乐;想来大概就是这样的吧!

贵得,富裕得拥有天下,这是人心所共同追求的;但如果顺从人们的望,那么从权势上来说是不能容许的,从质上来说是不能满足的。所以古代圣明的帝王给人们制定了礼义来区别他们,使他们有贵与低贱的等级,有年长与年幼的差别,有聪明与愚蠢、贤能与无能的分别,使他们每人都承担自己的工作而各得其所,然后使俸禄的多少厚薄与他们的地位和工作相称,这就是使人们群居在一起而能协调一致的办法啊。

所以仁人在君位上,那么农民就把自己的力量全用在地上,商人就把自己的明全都用在理财上,各工匠就把自己的技巧全都用在制造械上,士大夫以上直到公爵、侯爵没有不将自己的仁慈宽厚聪明才能都用在履行公职上,这情况叫大治。所以有的人富有天下,也不认为自己拥有的多;有的人看城门、招待旅客、守卫关卡、巡逻打更,也不认为自己所得的少。所以说:“有了参差才能达到整齐,有了枉曲才能归于顺,有了不同才能统于一。”这就叫人的常关系。《诗》云:“接受小法与大法,庇护各国安天下。”说的就是这个理啊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