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九针十二原(2/3)

九针之名,各有不同的形状。第一镵针,长一寸六分;第二员针,长一寸六分,第三针;长三寸半;第四锋针,长一寸六分;第五铍针,长四寸,宽二分半;第六员利针,长一寸六分;第七毫针,长三寸六分;第八长针,长七寸;第九大针,长四寸。镵针,针大而针尖锐利,适于浅刺以泻肤之。员针,针尖如卵,适于磨之间,既不会损伤肌,又能够疏的邪气。针,针尖象黍粟之粒,适于压经脉,以导引正气,从而排除邪气。锋针,三面有刃,用来治疗积久难治的疾病。铍针,针尖锐如剑锋,用来刺痛排脓。员利针,针尖如同长,圆而锐利,针,用以治疗暴痹。毫针,针尖形如蚊虻之嘴,徐缓地刺,留针养神,以治疗痛痹。长针,针尖锐利,针较长,可以治疗日久不愈的痹症。大针,象折竹一样锐利,针尖稍圆,可用来

刺诸者,如以手探汤;刺寒清者,如人不行。疾者,取之下陵三里,正往无殆,气下乃止,不下复始也。疾而内者,取之之陵泉;疾而外者,取之之陵泉也。

本章尚未读完,请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黄帝向岐伯问:我抚万民,供养百官,而征收他们的租税,很哀怜他们不能终尽天年,还接连不断发生疾病。我想叫他们不服苦药,不用砭石,只是用细小之针,刺肌肤,就可达到疏通经脉,调和血气,使气血的运行在经脉中起到逆顺往来的相合作用。为了使这疗法传于后世,就必须制定针经之法;为使针法永远不灭,历久而不失传,容易运用,而又难以忘记,这又必须制定细针退浅的准则来。此外,还要分析篇目章句,辨别腑腧脏腧,制定针的长短之数,使其各形态,主要是先编成一针经,我想听听实际内容。

也,譬犹刺也,犹污也,犹结也,犹闭也。刺虽久犹可也,污虽久犹可雪也,结虽久犹可解也,闭虽久犹可决也。或言久疾之不可取者,非其说也。夫善用针者,取其疾也,犹刺也,犹雪污也,犹解结也,犹决闭也。疾虽久,犹可毕也。言不可治者,未得其术也。

岐伯答:我想照次序,有条有理地,从小针开始,直到九针,叙说一下其中的理。小针的要诀,说起来好象容易,但是要达到微的境界却是很难的。一般的医生拘守形,只知在病位上针刺;明的医生却能据病人神情气的变化针治疾病,真神啊!人的经脉,就象门一样,邪疾可从门内,如果看不是什么病,又哪能了解发病的原因呢?针刺的微妙,在于如何运用疾徐手法,一般的医生拘守四肢关节的位治病,明的医生却能把握经气的机动。经气的机动,是不会离开孔的。其中所蕴藏的理,是极而微妙的。当邪气盛时,不可迎而补之;邪气衰时,不可追而泻之。懂得气机变化的理,就不会有丝毫的差误;不懂得气机变化的理,就会针不应手,如同弓弩扣之不发。因此,针刺必须掌握气的往来顺逆盛衰之机,才能真正起到治疗的作用。一般的医生对此昏昧不知,只有明的医生才能知其妙。正气之去叫逆,正气之来叫顺,明白了逆顺之理,就可以大胆直刺,不用再问了。如果正气已虚,反而用泻法,怎能不更虚呢?如果邪气正盛,而用补法,怎能不更实呢?所以,必须迎其邪而泻,随其去而补,对于泻补之法,要用脑仔细分析使用,那样,针刺之就比较详尽了。

大凡用针时,正气虚则用补法,邪气满则用泻法,有长久淤血的用破除法,邪气胜的用攻下法。大概是慢针而快针,急针孔的为补法;快针而慢针,不针孔的为泻法。这补和泻的作用,似有觉又无觉。要细察气的后来与先至,决定去针或留针。总之,不是用补法还是用泻法,要使病人到补之若有所得,泻之若有所失。补泻的要,在九针有不同之妙。需要补或泻时,用针刺手法就可以了。如用泻法,据时日将针纳,得气之后,摇大针孔,转而针,可使邪气随针而。假如针后闭针孔,邪气就会蕴积于内,淤血不散,起不到泻的作用。施用补法,不拘时日,可随时用针,意念中若无其事,如行如止,象有蚊虻叮在肤上一样,针刺中,候气之际,如同停留徘徊:得气之后,急速针,象离弦之箭。右手针,左手闭针孔,经气因而留止,针孔已闭,中气就会充实了。如果血,不可任其淤留,一定要作速除去。持针的准则,定至为重要,对准位,垂直而刺,针要不偏左右,还要注意观察病人,仔细审视其血脉,针时避开它,这样就不会发生危险了。将刺之时,一定要看病人的鼻和眉目之间,针者也必须全神贯注,毫不疏忽,由此预知病情的良恶。那血脉横布在腧周围,看起来显得很清楚,摸就会实。

译文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