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第三十七讲非常君臣(4/4)

奇怪了,诸葛亮作为“鞠躬尽瘁,死而后已”的蜀汉丞相,他是想发展壮大蜀汉政权的,我们也知诸葛亮是没有篡位野心的,那他为什么迟迟不还政给刘禅呢?

那么这现在就有问题了。第一,刘备托孤说得很清楚:“若嗣可辅,辅之;如其不才,君可自取。”待得清楚,两可能,他可以辅佐你就辅佐他,他不能辅佐再怎么办。那么,据前面分析看,刘禅也不是一个不可以辅佐的人,所以诸葛亮辅佐了他。但毕竟你是辅佐,不是自取,为什么不还政于君呢?裴松之注引《魏略》的解释是这样的,它的原文是这么说的:“政由葛氏,祭则寡人。”就是所有的事情都请相父去,寡人只名义上的国家元首了。接着下面一句话是:“亮以禅未闲于政,遂总内外。”这个“闲”是什么意思呢?就是熟悉。就是诸葛亮也因为刘禅还熟悉行政事务,没有工作经验,没有治国经验,这才总揽全局。那么我们要问,如果刘禅“闲”了呢?是啊,他现在是没有经验;他将来有经验呢?再说了,你不给他实践的机会,他哪来的经验,他不是永远没经验吗?经验只能来自于实践啊。所以我历来主张的,这个家长对小孩不要太多,不要怕他犯错误,让他自己去学,哪怕他碰个钉摔个跤,它也是人生的一个经验教训,他自然就会成长起来。你老是说这孩他小,他不会,他没经验,你老包办代替,他永远长不大。这给人觉这个时候诸葛亮就老是把刘禅包在自己的翅膀里面保护他,当然心是好的,用心是好的,但是刘禅不能成长。所以我们就要问到底是为什么。也只能提儿猜测意见,我的猜测有三可能。第一我猜,诸葛亮是想恢复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。西汉初年的政治制度是什么呢?就是皇帝作为全国统一的象征,不理日常的的政治和军事的事务;日常的政治的军事的事务由三公,就是丞相、太尉、御史大夫,合起来叫宰相,由他们来理,五日一朝。而且这个时候是三公会议已经把理方案好了,递上去给皇帝,皇帝认可一下。那么说得再白一,就是让皇帝当橡图章。这个制度我称之为虚君实相,皇帝是一个象征,实权在宰相那里。这个制度我个人认为是中国帝国史上最好的制度。为什么是最好的制度?因为它是一个可以问责的制度。就是我们拿今天一家公司来比方,好的公司一定是董事长不事的,事的是总经理。应该是东大会选举董事会,董事会选举董事长,董事长任命总经理,然后这个公司就给你了。一旦你坏了事情,董事会可以代表东,就是产权的主,问责于总经理,甚至可以罢免。这就责任有人可问,有人可担。我们读诸葛亮的《师表》里面他讲得也很清楚,请陛下授臣以什么什么之权,如果臣没有好的话,请陛下问责于臣。这是一最好的制度,但是这个制度后来给破坏了。那么诸葛亮是一个有政治思想和政治理想的人,他是不是考虑到要恢复这样一个西汉初年建立的最好的制度呢?那我也没有证据,没有证据说明他就是这么想的,但是我觉得有这可能。第二个呢,就是任重远,不敢放手。我们去读《师表》,《师表》里面说:“先帝知臣谨慎,故临崩寄臣以大事也。受命以来,夙夜忧叹。恐托夫不效,以伤先帝之明。”就是诸葛亮接过了一个沉甸甸的担,他的责任心是很重很重的,他怕有差错,他不敢放手让一个不懂事的小孩。这是第二可能。第三可能呢,就是这个时候的蜀国是内外困,危机四伏。这个我们也是可以从《师表》里面读来的话外之音,《师表》一开始就说:“今天下三分,益州疲弊,此诚危急存亡之秋也。”话说得非常地严重,危急存亡。但是通常的理解,都理解为外的压力,北边有曹魏,虎视眈眈;东边有孙吴,不怀好意。而益州这个时候,也就是蜀汉这边,一批优秀的政治家和军事家已经先后去世了,人才也匮缺。所以到很危急,这是通常的理解。其实这个时候的蜀汉政权,还有一个危急,这就是他们的内矛盾。蜀汉政权的问题就在于它内矛盾一直得不到解决,也正是这个内矛盾最终导致了蜀国的灭亡。所以诸葛亮接过了刘备付的这个重担以后,除了要理好他和后主刘禅的君臣关系以外,他还必须理好蜀汉政权当中他的同僚们,那些来自不同的阵营、代表不同政治派别和集团利益的这些人之间的关系。正是由于这个原因,导致了诸葛亮和另一位托孤大臣李严之间的严重分歧,最后导致李严被废。那么李严被废又是怎么回事?在李严被废的事件当中,隐着蜀汉政权怎样的内危机和隐忧呢?请看下集——难容火。

本章已阅读完毕(请击下一章继续阅读!)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