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劝学(3/4)

此,成功就在于不停顿地向前走。用刀刻东西,如果半途放弃,即使是腐烂的木也不能刻断;如果持之以恒,持不懈,就连金属和石都能雕空。蚯蚓没有锐利的爪牙,也没有壮的骨,但它能吃到地上的泥土,喝到地下的泉,这是因为它用心专一的缘故啊;螃蟹有八只脚两只螯,但如果没有蛇或鳝所居住的,它就无,这是因为它用心浮躁的缘故。所以一个人要是没有刻苦钻研的神,就不能明辨事理;不专心致志地工作,就不可能有显赫的成绩。只在歧路上徘徊是不能达到目的的,同时侍奉两个君主的人,是不能为双方所接受的。这就像睛不能同时看清楚两件东西,耳朵不能同时把两声音全都听明白的理一样。媵蛇没有脚却能飞行,鼫鼠虽有五技能而不免于困窘。《诗经》说:“布谷鸟居住在桑树上,心喂养着七个儿;那些善人君啊,始终义;义非常的专一,专一的就像思想打了结。”所以君学习时总是把神集中在一上。

从前瓠弹瑟时,就连的鱼儿都浮面来听;伯牙弹琴时,就连拉车的儿被琴声所引,仰着咧着嘴听。所以不声音怎样小,没有听不到的,不行为怎样的隐蔽,没有不显来的。山中藏有宝玉,山上的草木都会滋潭里生有珍珠,潭岸上就不显得枯。只好事,不坏事,怎么会不被世人知的呢?

学习从哪里开始?又到哪里终结呢?回答是:如果从学习的科目顺序来说,是从诵读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开始,到读《礼经》为结束;就学习的意义而言,是从一个有知识的人开始,到成为圣人为止。真心诚意,日日积累,力能持久,才能学而有成,学到老死后才停止。所以,从学习的科目来说是有终结的,但若从学习的意义上说,是片刻也不能停顿的。到了这样,人成为人;半途放弃学习,就成了禽兽了。《尚书》记载的是古代的政事;《诗经》收集了的是有和谐乐律的诗歌;礼是法制的前提、事的规范。所以学习到礼义就算达到尽了。这就是达到了德的。《礼经》的恭敬节文,《乐经》的中正和谐,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的广博,《秋》的微言大义,这些典籍括了天地间一切事

学习知识,要把所学听耳中,牢记在心,会贯通到整个心,并表现在一举一动上;哪怕是极细微的言行,都可以成为别人学习的榜样。小人学习,只不过是从耳中听去,从中说来。嘴与耳朵间的距离不过四寸而已,这样怎么能使自己七尺之躯的品德得到修养呢,又怎么能使自己变得完呢?古时候的学者,学习是为了提自己,现在的学者,学习是为了给别人看。君的学习,是用它来修正自己的心;小人的学习是为了向人卖,讨人心。所以别人不问,自己却去告诉他,这叫急躁;别人问一件事,却告诉他两件事,这叫唠叨。急躁不对,唠叨也不对,君回答别人,问一答一,如同回声回应本声一样。

学习的途径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了。《礼经》、《乐经》规定了法度典章,规章而未详细说明原理,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记载了古时的事情,却不切近现实,《秋》词旨隐约而晦涩,难以让人理解。仿效良师而学习君的学说,那就能养成崇的品德并获得广博的知识,也就周知世事了。所以说学习没有比接近良师更便捷的途径了。

学习的途径,没有比向良师请教更有效更迅速的了,其次是尊祟礼法。如果既不请教良师,又不尊崇礼法,仅仅读一些杂家的书,读诵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,那么即使到死,也只不过是一个学识浅薄的读书人罢了。而且,要追溯先王的德,寻找仁义的本,那么学习礼法正是那四通八达的途径。就像提起衣的领,用弯曲的五个手指去条顺它一样,它的绒就很容易被理顺了。不遵循礼法,而仅仅学习《诗经》、《尚书》,这就像用手指去测量河的浅,用长矛之类的兵舂米,用锥代替筷吃饭一样,是不能达到目的的。所以尊崇礼法,即使对其义理解的不够透彻,也不失为一个崇尚礼法的学士;不遵祟礼法,即使学士渊博,也不过是一个散漫士人。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