电脑版
首页

搜索 繁体

山居笔记middot;序(1/2)

本站新(短)域名:ddshuwu.com

山居笔记·序

《山居笔记》一书的写作,始于一九九二年,成于一九九四年,历时两年有余。为了写作此书,我辞去了学院的行政职务,不再上班,因此这两年多的时间十分纯粹,几乎是全shen心地投入。投入那么多时间纔写chu十一篇文章,效率未免太低,但我的写作是与考察联在一起的,很多写到的地方不得不一去再去,快不起来。记得有一次为了he对海南岛某古迹一副对联上的两个字,几度函询都得不到准确回答,只得再去了一次。这zhongzuo法如果以经济得失来he算简直荒诞不经,但文章的事情另有得失,即所谓“得失寸心知”

在总ti计划上,这本书是我以直接gan悟方式探访中华文明的第二阶段记述。第一阶段的记述是《文化苦旅》,那本书中的我,背负着生命的困惑,去寻找一个个文化遗迹和文化现场,然后把自己的惊讶和gan动告诉读者。但是等到走完写完,发觉还有不少超越juti遗迹的整tixing难题需要继续探访,例如——

对于政治功业和文化情结的互相觊觎和生死与共;

对于文化灵魂的liu放、毁灭和复苏;

对于商业文明与中华文化的狭路相逢和ca肩而过;

对于千年科举留给社会历史的功绩和留给群ti人格的祸害;

对于稀有人格在中华文化中断绝的必然和祭奠的必要;

对于君子和小人这条重要界线的无chu1不在和难于划分;



这些问题如此之大,当然不可能轻易找到答案,我能zuo的,只是招呼读者用当代生命去ganchu2和ti验。这便构成了《山居笔记》的基本内容。

稍稍年长的读者应该记得,这些问题在十年前公开谈论并不方便。当时,哪怕是给清朝统治者以更多的正面评价,把民间金rong业全面破碎的主要原因归之于太平天国运动,或者在不设定“唯心主义”的批判前提下充分肯定朱熹,在维系社会guan理和文明传承的意义上称赞科举制度,都会引起不少左派批判家的警惕,更不要说打破时限大谈“liu放”、“小人”、“围啄”这些很容易让人产生现代联想的命题了。为此,我要再一次gan谢当时敢于发表这些文章的《收获》杂志。至于我本人的勇气,则来自十年浩劫间对民族苦难的切shengan受和反复思考。这zhong思考,开始于浩劫初期可怜父辈的牢狱骨灰,延续于浩劫中期军垦农场的漫漫苦役,shen化于浩劫后期故乡山屋的寂寞岁月,又回味于浩劫过后某些黑影的翻云覆雨。幸好一九七八年严冬在北京召开的一次会议改变了中国,我也随之获得了生存的尊严。既然一切都来自于苦难,我问自己手中的笔:你还有什么好害怕的呢?

我只担心灾难中的思考因过于愤怒而失之于偏激,便想从考察和阅读中获得

本章尚未读完,请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---->>>

热门小说推荐

最近更新小说